我国标准化体系的演变中,一个重大转变正在发生,政府单一主导的标准供给模式,正在向“政府保基本、市场提质量”的协同机制转变。这一转变的核心标志,就是团体标准的崛起强盛。具体有六大体现:
体现一:法律地位明确
2017年修订通过、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赋予了团体标准明确的法律地位。该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由本团体成员约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团体的规定供社会自愿采用。”这一法律修订构建了政府标准与市场标准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根据新法,我国标准体系可概括为强制性标准守底线、推荐性标准保基本、行业标准补遗漏、团体标准搞创新、企业标准强质量。其中,团体标准被定位为“搞创新”的重要载体,专门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
为配套落实新《标准化法》中关于团体标准的规定,原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民政部联合印发了《团体标准管理规定(试行)》。该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团体标准的制定原则、制定程序、实施方式和监督机制,为团体标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体现二:响应速度敏捷
与传统政府标准相比,团体标准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快速响应市场与技术创新需求的能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通常需要经历漫长的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和批准流程,周期往往长达数年。这种速度难以匹配当前产业技术的迭代节奏。团体标准制定主体扎根行业一线,对市场痛点和创新趋势具有敏锐的嗅觉。当新技术、新产品出现而缺乏统一规范时,相关社会团体可迅速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制定团体标准,填补规则空白。团体标准制定流程精简高效,无需层层行政审批,从立项到发布出版通常只需数月,特殊情况下甚至更短。
这种敏捷性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尤为关键。例如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时,针对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的迫切需求,相关团体在一个月内就完成了《水泥窑协同应急处置新冠肺炎医疗废物技术规程》团体标准的制定与发布,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及时的技术指引。
体现三:填补空白有力
团体标准的核心使命是填补政府标准体系中的空白领域,特别是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快速成长的初期阶段。当一种创新涌现时,政府标准往往因缺乏成熟验证而难以立即出台统一规范,此时团体标准就成为连接创新与市场的关键桥梁。在技术前沿领域,团体标准扮演着先行者角色。以绿色低碳转型为例,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建材行业通过团体标准快速构建起主要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实现了水泥、玻璃等19类建材产品碳足迹标准的全覆盖,为行业低碳发展提供了及时的标准支撑。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团体标准发挥着方向标作用。例如,建材行业提出的“六零工厂”(零外购电、零化石能源、零一次资源、零废弃物、零碳排放、零员工)理念,通过系列团体标准转化为可量化、可评价的具体技术路径,为整个行业的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供了清晰指引。在提升产品质量方面,团体标准则承担了助推器功能。针对室内装饰材料的气味评价等消费者关注但缺乏统一方法的领域,团体标准快速建立了评价体系,既弥补了标准空白,又推动了产品质量升级。
体现四:制定流程规范
团体标准的生命力在于其市场认可度,而获得认可的前提是标准本身具备科学性和代表性。规范的制定流程是保障团体标准质量的关键。
一项团体标准的诞生通常包括四个关键环节:一是需求征集与立项。社会团体根据成员单位或行业需求提出立项建议,组织专家论证必要性、可行性和适用范围,决定是否立项。二是起草与征求意见。成立起草组编写标准草案,广泛深入征求生产企业、用户、检测机构、科研院所等相关方意见。三是专家审查与批准发布。组织专家对修改后的标准送审稿进行技术审查,通过后由社会团体正式批准发布。四是自我声明公开。按照《标准化法》要求,团体标准需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或其他公开渠道进行自我声明公开,便于社会获取和监督。为进一步提升团体标准制定效率与透明度,一些社会团体开始采用数字化管理平台。这些平台可实现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持多方在线协作,提供标准查新、标准查重等工具,既保证了流程规范性,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体现五:企业应用有方
团体标准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企业实施中。对企业而言,用好团体标准需把握三个关键维度:
第一,自愿采用,声明公开。团体标准采用遵循自愿原则,企业可自主决定是否执行某项团体标准。一旦决定执行,需依法进行自我声明公开,明确产品和服务所依据的标准。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质量承诺,也是企业质量自信的表现。
第二,提升质量,塑造品牌。团体标准的技术指标往往高于政府标准。企业执行高水平团体标准,可显著提升产品品质和一致性。当整个行业普遍采用同一团体标准时,实际上形成了行业质量基准,有助于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第三,参与制定,引领方向。有实力的企业应积极参与团体标准制定过程。通过将技术创新成果融入团体标准,既可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又能使自身研发方向与行业趋势保持一致,抢占发展先机。当企业技术成为行业标准,自然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体现六:未来发展可期
团体标准的兴起标志着我国标准化工作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市场并重的历史性转变。随着改革深入,团体标准将在多个维度持续释放价值:
在标准供给结构上,团体标准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政府标准将更聚焦于基础通用、安全健康、环境保护等“保基本”领域;而性能指标、创新技术、服务质量等“提质量”要求,将更多由团体标准来满足。这种分工既减轻了政府标准体系的负担,又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标准化活力。
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团体标准将成为关键引擎。通过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凝聚行业共识,团体标准能够为新技术产业化扫除障碍,为新产品市场化铺平道路,为企业创新提供明确方向。从填补国内空白到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团体标准正在重塑各行业的竞争逻辑。
在国际标准竞争方面,团体标准是中国技术“走出去”的重要桥梁。当一项团体标准在国内应用成熟后,可进一步推动其转化为国际标准,助力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团体标准凭借其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正成为各国标准体系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也是国际标准竞争的前沿阵地。
在日常生活领域,团体标准的影响同样深远。从室内装饰装修用美缝剂的环保指标,到玻璃器皿的食品安全要求;从公路养护的服务规范,到鳜鱼工厂化养殖的技术规程——团体标准正在以更贴近需求、更高技术要求的特点,持续提升消费品质和生活便利。
团体标准的兴起不是对政府标准的替代,而是对标准生态系统的丰富和完善。当政府标准筑牢安全底线,团体标准则为企业创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优质多元的选择。因此,理解团体标准、善用团体标准,将成为企业把握市场机遇的关键能力,也是消费者甄选优质产品的重要参考。
(来源:学习标准化微信公众号) |